在今年的全国“两会”上,沿海发达地区春节后发生的“民工荒”引起了会场内外的广泛关注,各界人士纷纷对“民工荒”的成因和对策献计献策,气氛非常火爆。这说明“民工荒”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,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,都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,期待着通过经济升级换代、社会分配改革等措施兴利除弊,把“民工荒”破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新契机。在这一过程中,人民法院通过加大对农民工的司法保护力度,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事实上,拖欠农民工工资仅仅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“冰山一角”,还有形形色色的其他表现。例如,拒不签订劳动合同,劳动保护设施得不到落实,休息权得不到保障,社会保障政策落空,等等。对于到异地打工的农民而言,对于这些受到侵害的权益,有的是由于不懂法律、政策而茫然不知,有的虽然知道也只好忍气吞声,即使有极个别敢于较真的农民工站出来提起诉讼想讨说法,有的由于证据保全意识和能力差而难以胜诉,有的在冗长的司法程序中被拖得身心疲惫,还有的由于长期得不到执行而领到了“法律白条”。
对于这些遭遇,人民法官要感同身受,充分体谅农民工的苦衷,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,给他们以更多的司法关爱,为他们争取合法权益保驾护航。要组织人员深入农民工,大力宣传国家的法律、政策;要加强对农民工诉讼指导,引导他们正确地行使诉讼权利;要落实对农民工司法救助,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工减缓免诉讼费用,对权益得不到兑现的农民工及时救助。